宋金磁州窑动物类的彩绘纹饰中,龙的纹饰有怎样的流源和类型?

龙,是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诞生和延续下来的神异之物,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古史籍中多有记载。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君主权威的象征,帝王们便借用神秘而威严的龙之形象来慑服臣民。后世皆称最高统治者为真龙天子。其实龙的形象出现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久远得多。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墓葬中发现的由蚌壳摆塑状若腾飞的龙大约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再有,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龙形玉器距今至少也有五千年。龙纹在陶瓷表面上出现则最早见于距今四千年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的一件陶盘内壁以彩所绘的蟠龙纹,不过尚显稚拙。

龙的形象从初始肇创,历经不断发展演变,而渐趋成熟,多被装饰在玉石器、青铜器、金银器、牙骨雕、绘画、石刻、建筑、织绣及服饰等方面,之后在陶瓷器上的运用也渐而增多。魏晋南北朝以前,陶瓷中龙的形象大多通过塑、贴的方式以立体造型单独或与器物相结合而出现。在瓷器装饰中出现平面性的龙纹大约始于隋唐时期,但形象比较生拙,也不普遍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图案中,便出现了四足长尾状如走兽的象征性龙纹。

而另一件彩绘龙纹壶上口吐云气,脚旁流云托绕的飞龙则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经五代入宋,龙的造型大体完善定型。龙体修长洒脱,趋于纤秀,多做飞天状。伴随着瓷器手工业的蓬勃发展,龙纹也广为应用。龙纹也是磁州窑彩绘常见的题材。

总体上看,龙纹的差异较大,不过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身形呈明显的曲线,头颈部后仰,挺胸拱背。四肢前后交替,动作协调。有角(独角或双角)且分岔,头后生鬃鬣,有肘毛、飞翼。爪趾分开,三趾、四趾或五趾。载体多为瓶、盆等大件器物。

根据龙纹的造型风格和整体特征,可分为四型。

A型:龙头短而圆,龙身细长,四肢脚爪比例夸张,披细鳞,独角,有飞翼。造型具有尊贵威严的气度。衬景空简,留白处理。刻划极为精细工致。装饰技法为白地黑剔花。

美国堪萨斯州维纳尔逊艾特金菲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喇叭口长颈瓶,瓶身缠绕一条盘龙,龙身黑彩,细部刻划精巧工致。龙为立姿,龙首位于瓶颈部。头圆脸短,双目圆睁,眼眶宽而隆起,睫毛细密覆盖于整个上眼眶。双目圆睁,大而有神,以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刻画瞳仁和瞳孔。两眼间鼻梁根部一缕毛发翻卷至头顶。鼻短,不及上唇边,鼻孔圆张,鼻头前突。阔嘴略张,可见上颌整齐的尖牙。

嘴边有须髭,粗短卷曲。头顶生独角,长而向前细弯,分岔明显,角旁有短耳。头颈后有一撮长毛,波卷飘动竖立向上。身躯瘦长,以起伏较大的波线形盘曲于瓶腹,脖颈后仰,至胸部前弯,胸腹部较粗,经腰部至尾渐细,龙尾较长。四肢长而粗壮,随身形伸张舞动,犹如蜥蜴。

四肢和脚爪的比例极度夸张,每爪五赴,均朝前并列张开,爪心有肉垫。中间一趾最大,两边渐次变小。每趾两节,节间鼓起,端生指甲宛若钢钩,粗硬尖利,还在每个指甲上划一长弧线,形象地传达出利爪上隐隐的光泽,体现出典型的鹰爪特征。四肢肘后均有一簇长毛,波动飞扬。前肢肩膊处有向后飘动的飞翼,呈带状,分为两道。

背脊有鳍不突岀,自颈部通贯至尾,边缘如云曲线,排列紧密,井然有序。全身被细密鳞片。腹部蛇,鳞片扁长,其余皆扇形,塑造清晰,大小规则,叠压极富规律。龙躯似蛇修长,昂头挺胸,鼓腹摆尾,伸臂舞爪,呈蜿蜒飞升之态,颇有直上云霄的气势。瓶底环绕仰莲瓣纹,外撇足部布满细密的卷草纹。

其中一莲瓣边缘内刻“花瓶刘家造”五字铭文。近年来,河北省磁县观台窑遗址也出土了这种龙纹瓶的瓷片标本,可证此器是观台窑的产品。所见有底足、瓶身的一些残片,从瓶底足部的形制、花纹,还有瓶身上龙爪、龙首等局部纹饰的造型、手法与风格来看,都与此型龙纹极为一致。

B型:龙头硕大,身躯短促,前半身比例突出夸大,后半身异化,鬃鬓、背鳍发达,披细鳞,独角,有飞翼。造型神态夸张,具有张扬的力感。衬景空简,留白处理。刻划精细。装饰技法为白地黑剔花。

日本兵库白鹤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梅瓶,瓶肩和瓶底部都覆盖细密优美的菊花瓣纹,瓶身横绕一条盘龙,伏卧状,前身压低,后身蜷缩,龙身绘以黑彩,细部以匀劲的线条精雕细琢。龙身前部短粗,腰部以后骤然变细,尾细如蛇,弯转卷曲。头胸部比例极为夸张,龙头巨硕,颈压缩至极短,仿佛头与胸直接相连。嘴巴张开,上下颌较长,龙嘴大而开阔,嘴角向后超过眼梢。鼻在吻部前端,形似如意状,鼻梁隆起。

上下颌各一对犬齿,长且尖利,略向内弯。下颌前端还有成排利齿,嘴内侧隐现梳妆龙牙。舌细长,紧贴下顎,略伸出嘴外,舌尖上挑。眼眶鼓起,覆盖于眼眶周围的睫毛粗硬上卷。眉心紧攒,双睛略拢,狞眉瞪目盯视前方。以大小相套的椭圆形和圆形刻划出眼睛的轮廓以及瞳仁与瞳孔。两眼间鼻梁根部有一缕毛发翻卷至头顶。自颔下、腮边髭鬓如林,延至脑后与鬃毛连成一片,浓密丛生,宛若铁丝向上卷曲,酷似雄狮披散的毛发,渲染出威猛强悍之势。

头顶生一独角,分为两岔,细长而向前弯曲,角旁有短耳。两前肢粗壮,关节清晰,每爪三趾,均朝前并列张开,中间一趾最大,两边稍小。趾节鼓起,端生指甲犀利粗硬,犹如钢钩,每个指甲上划岀长弧线,以示利爪的光泽。鹰爪特征明显。肘后均有一簇卷曲长毛。背脊有鳍似鱼,由颈背连至尾部。

但形态却形当夸张,高低起伏、竖立伸张,呈锋利的锯齿状,特别是模拟鱼背鳍最为突出的硬棘结构,犹如即将发射的弩箭,斜指向龙头前方,令人不寒而栗。两条细带状的飞翼由颈背部飘出,直指前方。周身遍布规则细鳞。腹部似蛇,鳞片扁长,排列有序。尤为特别的是,龙的两后肢结构不甚明确,似已退化。一肢从腹部延伸出去,布满鳞片;另一肢从背脊延伸而出,生有背鳍。两肢分别向两侧卷曲,末端均不见脚爪。该龙尖牙利爪,目光狰狞,含胸拱背,体现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视觉冲击力极强。

c型:龙头偏小,唇吻突出。身躯长而匀称,尾宽扁,四肢较长。披细鳞,双角,有飞翼,动感强烈。衬景空简,留白处理。为“云龙戏珠”的组合形式。刻划稍显粗率。装饰技法为白地黑绘划花。

1987年观台窑址出土的一件大盆,盆内绘三条长吻云龙。盆底部盘绕头尾衔接的一只团龙和一只火焰宝珠,内侧壁上为首尾相望一前一后的两条行龙,身前均有一只火焰宝珠。三龙虽动态不同,但造型特征与手法相当一致。龙身用黑彩绘形,细部以线条刻划,稍欠工致。

龙头偏小,上下颌较扁长,张嘴鼓腮。上顎唇突起似象鼻,向前伸出较长且前端内卷,圈划鼻孔。舌细长而尖直,自上下颌间伸出口外。嘴中仅见下顎一对很小犬齿。下類前端有一撮稍弯须毛。眼眶鼓出,双目内陷。眉头紧蹙,眼角上扬。眼珠轮廓内仅以一小圆圈刻划瞳仁,眼神犀利慑人。头顶生双角,短而直硬,上分小岔,形似鹿角。角旁有短耳,耳廓边缘多曲弧形。头后鬃毛很长,飘逸飞扬。

龙身瘦长,脖颈较细且屈曲角度非常大,几乎倚靠叠压在背上。胸腹部渐粗,背明显拱起,前肢至腰部很长,尾较宽,稍长于颈。四肢粗壮较长,前后交错行进状态,中央团龙两后肢偏于尾部一侧。每爪四趾,或四趾朝前并列张开,长短相近;或三趾在前一耻在后,前勸:大小相近,后剧:稍短。趾节鼓起,指甲粗硬尖锐似铁钉,以刻线表示光泽。肘后皆生长毛,随腿部运动向后飘拂。

颈后和背脊上生出飞翼,犹如细长的飘带,与鬃毛同呈起伏舞动状。背脊上有鳍,鳍似大小相近连续不断朝后倾侧的锐利锯齿,自颈后直达尾尖。全身除面部、四肢前侧到与躯干相接部位外,皆覆盖有鳞片,刻划略显粗略。每条龙身前均有一只剧烈旋转的火焰宝珠,从一侧喷射出丝带般的光焰先是在宝珠旁环绕回旋,之后升腾而起,火苗跳动,迸发四射。团龙头前还有一朵如意状云气纹。同一空间内出现三条腾云驾雾的巨龙,追逐嬉戏火焰宝珠,营造出群龙起舞的恢宏景象。

D型:龙以线描的形式表现,龙头大小适度,身躯粗壮短宽,尾圆润似虎尾,身上无鳞,双角,有飞翼。身形动态均似走兽。衬景空简,黑地式留白处理。线条放松流畅,有中国画白描的意趣。装饰技法为白地黑花。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梅瓶,瓶身黑釉作地,衬出以白描手法所绘一条头上尾下的行龙。龙头较小,脸部略扁,嘴稍短微张,牙露些许。鼻孔翕张,腮鼓起,颔下前端有一撮须毛飘动。双目圆睁,仅以当中一黑点儿瞳。头上生直硬双角,分小岔。鬃鬣不多,稍弯飘垂于颈后。脖颈稍粗后仰,至胸部前弯,呈明显“S”形。身躯短而粗。四肢较短,根部粗壮,近爪处渐细。

两前肢及左后肢全现,右后肢抬起为龙体所挡,只在腹下稍露出。右前肢高举前探,爪四趾张开,左前肢略弯伏地,仅见三趾向前平伸。左后肢姿态同左前肢支撑身体,爪略收起。趾端指甲较短粗,微弯。肩膊处有火焰形向后飘拂的飞翼。肢臂上部靠后侧画一与轮廓同形的线条,表现骨骼肌肉隆起的结构。肘后皆有一簇毛,以三四根画线示意。

尾近似虎尾,较粗短圆。尾根部压低,中段上扬,后段下压尾尖略挑。背脊有鳍呈窄带状自颈部通贯至尾,背脊线条下以一连绵断续的虚线勾出脊部骨骼结构。周身不画麟。只于脖颈至腹部画有排列整齐的短弧线,类似蛇腹。整体看还遗留早期走兽状的特征。该龙纹具有飘逸从容、行云流水之态。瓶胫部近足处竖写“正八”二字。

图像整体上看是黑地反衬留白,实际上应是先在白地上描画出龙的形象、细节以及文字的轮廓,再用黑釉覆盖图像文字以外的部分,形成黑地白龙白字的特殊效果。此器被认为是河南省扒村窑金代的产品,目前在扒村窑址己发现有与之类似的黑釉白龙纹瓶残器,由此可以得到确证。

猜你喜欢

文档下载

W导出为:宋金磁州窑动物类的彩绘纹饰中,龙的纹饰有怎样的流源和类型?.doc文档

原创文章,作者: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688dfw.com/news/32339.html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 2023-10-27

发表评论